为什么有人叫李嘉诚奸商大猫财经

作者

会有大狗子的小编

来源

网易财经

香港人对李嘉诚,经历了一个从喜爱到愤慨的完整过程。

喜爱他的人,说他是“香港梦”的伟大实践者,憎恨他的人,说“香港人每赚5块钱,就有一块钱进了李嘉诚的腰包”。

这一切,都要从李嘉诚的香港楼市往事说起。

01

年,香港人口仅仅万,10年之后,其数量已经逼近万,增幅接近50%。也就是说,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从住宅到商铺、写字楼,正在孕育着巨大的需求。

●年,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并获得第一桶金,蜚声全港。

●3年后,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

年,李嘉诚从香港繁荣的工业区北角买下一块地皮,在上面盖起来了长江工业大厦,共12层。2年后,又在柴湾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占地12万平方米。

●六十年代的香港,并不太平——工人运动、暴力事件,此起彼伏,动荡的形势让很多人选择离开,地产项目也随之低价抛售。借此机会,李嘉诚大举低价收购物业,重金地产项目,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

没过几年,当大批商家重新回港时,房价早已是水涨船高。

根据统计,年香港市区的平均地价为工业用地.85元/平方米,商厦、写字楼等商业用地.44元/平方米,住宅用地为.75元/平方米。到了年,这三类土地的价格分别攀升至:.03、.06、.30。

单纯土地增值一项,地产持有者即获得了.8倍、73.5倍、82.2倍的升值收益。而这大幅的升值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

●彼时“卖楼花”盛行,但这种需要与银行共进退的方式并没有得到首富青睐。之后,李嘉诚将房产高价抛售,并转而投资更具潜力的地皮,用于出租。

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万港元。

●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年将长江地产改名长江实业,在香港上市。上市第一天,长江实业股票就从发行价3元升到6元,李嘉诚赚得盆满钵满,后又迅速地拿钱去囤地。

有人统计过,仅在上市的一年内,李嘉诚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

02

剖析李嘉诚的人,喜欢把年形容成其财富史上的分水岭。那一年,他“擎天一指”,开始举足轻重。

●年,李嘉诚与老牌英资地产商置地集团竞投中环与金钟两个地铁站的商业建设权,成功夺标。同一年,他还收购了拥有香港中区希尔顿酒店的美资永高公司,成为当时华资收购外资第一人。

一年之后,中环站上的环球大厦分层发售,广告见报8个小时后,全部售完,交易总额达到5.92亿港元。

几个月后,金钟站上的海富中心开盘,总值9.8亿港元的物业也被抢购一空。

这两个项目,不仅为李嘉诚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港府和银行的信任,一举成为华资地产商的领头羊。

之后的故事,吴晓波在《李嘉诚是怎样的一个陷阱》中这样讲述——

03

首富的称号,与东亚金融危机同时来到。

金融危机前,董建华在香港推出“八万五”计划,即每年要兴建8.5万套住宅,10年内香港有7成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房子。

然而,这项政策触动了“收税阶级”利益,又赶上金融危机,最终成了房价下跌的背锅侠,胎死腹中。

此后,从2年开始,香港的房价便指数式的攀升,再也没能下来过。

而年成为首富后的李嘉诚,其商业帝国几乎渗透到香港的每一个角落——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

以至于有香港市民曾表示:“我不得不去李嘉诚的百佳超市买东西,但即使只花一块钱我也要刷卡,让他承担点手续费。”

那时候,李嘉诚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超市几乎垄断香港的超市。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的资料,截至年,百佳和惠康共占本港超市73%市场份额,其中百佳市占率33.1%。

而更为著名的是一位香港学生的作文——《李家的城》。

用宗庆后的话说:“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梁文道则在《地产霸权》一书的导读中表示——

不过,在年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这样形容自己的商业经历:

04

然而,再好的故事都有结尾。首富的楼市往事,是随着“李嘉诚跑了”的呼喊声,告于段落的。

年9月12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刊发了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文章称,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李嘉诚不停抛售,造成悲观情绪在部分群体中蔓延,其道义制高点已经失守。

彼时的李嘉诚,已经出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屈臣氏、东方汇金中心、重庆大都会等多个内地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自年至年,李嘉诚出售的内地资产近亿港元(约合人民币亿元)。

不仅是内地,李嘉诚也在逐渐远离香港。

“我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李嘉诚在年8月在中期业绩会上这样表白。

但到了年1月,长实及和黄联合发布公告,将分三步对李嘉诚家族庞大资产进行重组,并同时将公司注册地从香港变更为开曼群岛。

如今,截至年底,长和的总资产为.44亿港元,其在香港及内地的资产分别为.33亿港元和.05亿港元,合计为.38亿港元,按此计算,长和在香港及内地的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仅为11.55%。

同一时间,英国开始惊呼——李嘉诚要“买下整个英国”。

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在英国投资早已超过0亿港元,李家控制着英国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近三成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超40%的电信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英国码头、超50万平米的土地资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参考资料:

《李嘉诚是怎样的一个陷阱》,作者:吴晓波,年9月20日

《李嘉诚,体面告别》,倩男、晶晶、梦迪,AI财经社,年3月16日

《李嘉诚的世纪告别》,肆柒、泰勒,中国基金报,年3月16日

《永远的李嘉诚》,毕亚军,华商韬略,年3月16日

《香港折叠:权贵乐土与平民末路》,蛋蛋姐Coollabs,酷玩实验室,年8月7日

《普通市民李嘉诚》,财经无忌,年8年21日

《揭秘李嘉诚为何逃离香港:现在备受质疑港人骂其奸商》,陈新焱、徐庭芳,南方周末,年11月7日

《宗庆后指李嘉诚垄断致港人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中国经营网,年8月16日

《李嘉诚“离开”香港:半数资产移师欧洲》,21世纪经济报道,年8月5日

《地产霸权》,潘慧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56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