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平湖的历史,这位民国巨绅被誉为
与一个世纪前相比
今日平湖繁华现代
商业氛围浓郁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
人人安居乐业
但是,人们始终不曾忘记
有那么一个人
以一己之力改变家乡闭塞落后的面貌
为平湖谋取更好的发展
同时,他还尽全力为在港华人谋取更大利益
在深港交往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他就是民国巨绅
被平湖百姓誉为“平湖之光”的——刘铸伯
大型文史项目《龙岗记忆》
第二季“乡愁印迹”第三十六期
带你了解刘铸伯的故事
名片
刘铸伯(年-年),又名金祥、鹤龄,字守真,籍贯新安县平湖乡(今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叱咤香港的杰出华商代表,曾任香港华商总会主席、香港定例局局员等。
他积极投身于兴建学校、医院、救灾济贫,并且心系乡梓,积极促成广九铁路在平湖设站,出资建设平湖新墟,因其爱国爱乡的盛举,被誉为“乐善乡贤”“平湖之光”。
刘铸伯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想尽一切办法为中国人服务,为他的祖国谋求最大的利益。他经常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努力学习汉语,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南华早报》
勤学不辍发奋图强
努力实现阶层跃升
“
一个多世纪前的香港,华人处境相当艰难,刘铸伯便在这困窘环境中成长,通过不懈努力改变了个人命运。
”
开埠之初的香港,贫瘠荒凉,原居民约人,只有捕鱼、开山、筑路等苦力工作。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刘铸伯的父亲刘朝瑞从平湖移居香港,做点小生意,随后,妻子伍氏也来到香港团聚。
年6月5日,刘铸伯出生。这是个聪颖可爱的孩子,给贫困的小家庭带来了很多欢笑和希望。7岁那年,刘铸伯提出要读书。父亲思虑再三,不得不摇头拒绝——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根本无法承担孩子的学费。这个7岁的孩子仍十分坚持,最后,父母把他送到了西营盘冯富义学读书。这是为贫困家庭儿童开设的学校,只重视读写和珠算。好不容易争取而来的求学机会,刘铸伯格外珍惜。他在学校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文笔极好,写文章得心应手,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当时香港频遭瘟疫和飓风,时不时摧毁普通人原本就已苦不堪言的生活。刘朝瑞也不能幸免,偶尔感染时疫,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伍氏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在街边替人缝洗衣服,兼做些短工。孤儿寡母的日子实在太过于艰辛,她吃了很多苦,却从未想过让儿子放弃读书。由于勤劳诚实,后经人介绍到港督府做杂工,伍氏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年少懂事的刘铸伯不负母亲期望,考入官办的中央书院(后改名皇仁书院)。该书院创办于年2月,是香港百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所教育机构,注重中文并培育英语人才,是当时香港最大的书院。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央书院可谓是卧虎藏龙,学生中不仅有刘铸伯,还有孙中山,何东(香港开埠后的首任首富)、何甘棠兄弟,何启(香港首位获封爵士荣衔的华人)。他们毕业后努力实践“达者兼济天下”,对社会贡献很大。
刘铸伯生平展。
因天性聪敏加上勤奋刻苦,刘铸伯在中央书院屡获奖学金,不仅解决了求学费用及衣食问题,还把节省的钱补贴家用,减轻了母亲的负担。年,他成为首个获得史钊域(首任中央书院校长)奖学金的优秀学生。
毕业后,刘铸伯先是在香港天文台任书记兼翻译,后受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之邀,任淡水西学堂教员(后任总教员兼洋务委员)。两年后,学堂因经费问题停办,刘铸伯返回香港,开始经营生意并由此致富。当时多家洋行看上了才能、魄力兼备的刘铸伯,于是,他加入西环货仓公司担任文员,后至屈臣氏公司出任首席助理、买办。何谓买办呢?即作为银行、洋行等外资机构与华商之间的中介人及承保人,从中抽取酬劳或佣金。
刘铸伯任屈臣氏集团总长后,业绩迅速上升,随后又任大成公司总理和澳门好几家公司负责人,一时之间,那个出身贫寒的少年成了工商界名人,就连政界也抛来了橄榄枝。年,应北洋大臣杨士骧之招,刘铸伯出任渔业总办和洋务会办。香港卫生局、巡警局乃至广东财政厅邀请他出任要职,但被心怀大志的刘铸伯婉拒。其子所述《先考铸伯刘公府君行述》载:“民国之初,粤吏欲任以财政厅长,亦坚辞不就。”
投身教育医疗慈善
为在港华人谋利益
“
刘铸伯不忘父亲因时疫病逝对家庭带来的打击,亦不忘自己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经历,因此他对医疗卫生和教育尤为重视。
”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刘铸伯活跃于香港的政、商、医、卫、教、慈善等领域,可谓是风头无两的华商领袖。
刘朝瑞因瘟疫早逝,显然深刻影响了刘铸伯,让他不仅很重视医疗,更同情底层华人。年,鼠疫袭港多年仍不见好转,刘铸伯临危受命,担任洁净局(今市政局)局员,一为底层华人争取权益,二为遏制瘟疫提出对策,让疫情接下来较快得到了控制。随后,刘铸医院总理、医院倡建总理等。医院,他不仅为华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还积极开拓院务、兴建物业、募集善款赈灾,大力改革东华义学规制,使贫苦人家子弟无论年龄、成绩而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刘铸伯是因教育而改变命运的底层华人,又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祖国、家乡、同胞有着深沉的情感,他非常了解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意义。年,刘铸伯和韦宝珊、凌其喈、李葆葵等人倡议创办孔圣会,众人推举刘铸伯为首任会长。该会坚持尊崇孔教,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设立义学。截至年,该会办了40所学校,义学遍布广九,让香港无数贫困人家子弟在殖民地上接受中华传统教育,不忘根、不忘本。
据对平湖地方文史和刘铸伯生平有多年研究的平湖街道办事处四级调研员陈建平介绍,除了创办孔圣会义学,刘铸伯还是育才书社的倡建人兼司理人。育才书社由犹太商人伊利·嘉道理创立,按照西方模式为贫穷华人子弟提供教育,同时注重中文教学。当时香港的知名绅商全都参与其中,有近百人之多。书社开办初期,刘铸伯动员官绅华商慷慨解囊,不仅筹集办学经费,还解决了校舍没有着落的难题——刘铸伯与中华会馆负责人商议后将该会馆的华英学塾用作书社办学,签订了30年租约。为了在广州设校,他还游说广东要员,得到大力支持。刘铸伯尽心尽责,育才书社先后在香港办有2间、上海1间、广州3间,这些学校优良的师资、先进的教学理念、服务平民的办学宗旨,开了近代教育的风气之先,上海育才学校至今仍在造福学子。
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