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当零食吃别给身体增加负担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步入职场的年轻人逐渐成为购买保健食品的新生力量,保健食品也日渐“零食化”。

保健食品“零食化”

真有人当零食吃

“熬最深的夜,吃最多的保健品”,是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健康养生市场的用户群体中,18—35岁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年轻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的绝对主力,而为了迎合消费群体喜好,保健食品也逐渐向“零食化”发展。

在市区宜又佳医药、大参林药店等药店及屈臣氏、名创优品等商店,维生素C、DHA、胶原蛋白肽、猴头菇等保健食品以软糖、果冻、果干等零食形式出现在货架上。“与传统意义上的保健药片相比,这类‘零食化’的产品好吃很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的心理负担。”每天都会吃维生素C软糖的市民陈珂说道。

“零食化”的保健食品虽然更好吃了,但切记不能贪吃。业内人士表示,保健食品“零食化”虽然更便于服用,但存在一定问题,一来由于口感好而摄入的“量”会有所增加,二来从“质”的角度也难以判断其是否符合保健食品标准。要注意,保健食品仅是对日常饮食中某种营养的补充,并不能替代日常饮食;而过量食用“零食化”的保健食品,可能会对人体造成负担甚至损害健康。

保健食品是特殊食品

应该按说明食用

天猫发布的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随着人们自我关爱的意识被进一步激发,保健产品剂型多变,维生素、褪黑素、鱼油纷纷做成软糖,连玻尿酸、烟酰胺等美容成分也能口服食用。“现在保健食品制作得跟零食一样,种类也越来越多,不知道自己买的是真正的保健食品,还是买了一堆零食。”市民张女士提出了疑问。

市市场监管局特殊食品科工作人员介绍,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其与药品的区别在于,保健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药品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保健食品共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营养素补充剂类产品,另一类是以调节人体机能为目的的功能类产品。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要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严格按照食用方法和食用量使用。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要注意识别,首先要看产品包装盒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标志,该标志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子”;其次要看产品名称和生产厂家;最后要看标签和说明书,标签说明书的内容应当包括产品名称、主要原料和辅料、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保质期、贮藏方法、注意事项、批准文号或备案号、执行标准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生产经营保健食品必须取得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资质,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且应当声明本品不能替代药物。

此外,消费者还可通过登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查询购买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等相关信息,如果查询到的产品相关信息与产品标识信息不符,应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1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