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沃森被赫敏耽误十余年毒舌电影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艾玛·沃森越来越不像个演员了。

尽管《美女与野兽》票房亮眼,但很少人会把功劳归因到她身上。

相反,她最近麻烦不断。

首先是前几天电脑遭黑客入侵,导致一组穿着暴露的私人照外流。官方回应称,这是2年前一次试装时拍的照片,同时强调“艾玛绝对没有拍过裸照”。

话音刚落,黑客立马发出了艾玛的一组裸照打脸。

再往前,今年三月初,艾玛为《名利场》VanityFair杂志拍摄了一组大尺度性感照,被抨击为“伪君子”:一边谈女权,一边露胸。

再再往前,颁奖季,当《爱乐之城》在颁奖季大放异彩时,PageSix杂志爆料艾玛因为要求过多、“耍大牌”而错过了这部电影。

艾玛·沃森、迈尔斯·泰勒因为要求太多错失《爱乐之城》

传言纷纷扬扬飘了一个月,艾玛终于澄清了:她当时正全身心为《美女与野兽》做准备,无暇考虑其他项目。

但可能因为另一位艾玛(艾玛·斯通)的表演太过出色,有些网友反而庆幸她没接下《爱乐之城》。

Reddit网友:沃森会毁了这部电影

Reddit网友:艾玛·沃森演不好戏。她如同未拆封的纸板一样僵硬,并且缺乏情绪,不接地气。

这些评论刻薄,但并不虚假。

不信,看看昨天《美女与野兽》,毒舌被顶得最高的评论。

还有豆瓣第三评论。

喵驼酱°谢天谢地屈臣氏没演拉拉蓝,全程面瘫单挑干架脸,另外迪士尼爸爸真有钱!

不难发现,这几年,艾玛的好运似乎到了头,假女权,差演技,耍大牌,各个方面都受人质疑。

我们禁不住要问,什么时候,人们开始不喜欢“女神”艾玛了?

曾经的她,人生一路光环加持。

9岁,试镜赫敏成功,随后凭借8部《哈利·波特》声名大噪。

19岁,丢下魔杖来到布朗大学深造,从演员转身为“美女学霸”。

24岁,被任命为联合国亲善大使,在联合国HeForShe女权运动发布会发表演讲,成为新一代的好莱坞女权代表人物。

26岁,宣布息影一年来充实自己。包括建立女权读书会,要求自己一周至少读一本书,还在伦敦、纽约等地开展“丢书活动”,鼓励人们追求精神世界。

艾玛推特:“刚刚在纽约的BlueStocking书店开展了丢书行动!”

但——和低调息影收到的赞扬相比,高调积极的社会活动给她带来的质疑更多。

在“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艾伦·瑞科曼过世时,爱玛在推特上引用Alan支持女权的话来悼念,“作为一个男人支持女权没什么错,这对大家都有利——艾伦·瑞科曼”,被指责为了女权主义而消费逝者。

欧洲难民潮最高峰时,艾玛又发布了欢迎难民的推文。

“#欢迎难民”

外国网民直接发起请愿活动,希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白人女权主义”艾玛小姐,亲自去难民营体验一周。

而更让人在意的是,无论正面负面的各种新闻标题上,她名字的前面仍然带着“赫敏”。

是的,除去“童星”“学霸”“女权”以及“联合国亲善大使”等一系列标签,当你回想起艾玛沃森的代表作,除了《哈利·波特》和最近刚上映的《美女与野兽》,可能只模糊记得住她貌似和某个有名的男演员合作过……

以及……和哈里王子的绯闻。

赫敏的辉煌已然属于过去。

翻开艾玛的IMDb页面,自从年《哈利·波特》完结后,她严格意义上主演的电影只有6部,评分最高的还是年的《壁花少年》(IMDb8.0分)。和同期的好莱坞小花(艾玛·罗伯茨,詹尼弗·劳伦斯)比,质量数量都不算上乘。

《哈利·波特》后,再也没有让人记得住的作品,对演员来说,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演技方面,似乎也一直没有突破壁垒。

即使在评分最高,文青挚爱的《壁花少年》中,男一号和男二号的风头也都盖过了她。网友就戏称“少年非常精彩,艾玛负责壁花”。

《波士顿环球报》评价:“虽然整部影片最大的卖点在于,这是沃森结束《哈利·波特》后的首次主演,但她的表演却不是非常有力。她和她饰演的Sam一样,都有点迷茫自己是谁。”

比如——

开心时内心不太澎湃。

魅惑时略显青涩。

激动时略带僵硬。

年出演《珠光宝气》,导演是拿过奥斯卡和威尼斯金狮奖的著名才女索菲亚·科波拉,但成片质量不佳,媒体对艾玛的评价也只有“看她脱离赫敏的身份扮坏女孩很有趣”。

但是看“赫敏”用力过度的装坏,总有种画风不对的感觉

年在《诺亚方舟》给安东尼·霍普金斯、詹尼弗·康纳利,罗素·克劳等大神配戏;这部豆瓣排名第一的短评是这样的:

天哪,谁能来教教赫敏小姐什么叫演戏么!

你能看出这个浮夸的悲伤,发生在公公要杀死自己孩子的绝望瞬间吗?

年,第一次尝试历史剧情片《尊严殖民地》,在英国首周末票房只有47英镑。

到了年的《美女与野兽》,NPR依旧如此评价:“(沃森的)声音不足以支撑电影,表演也十分疏离。”

这些电影的制作班底和合作演员其实都不差,尤其是同过戏的已经出了影帝影后,而她却至今没有拿过一个主流或独立的电影奖。

米歇尔·威廉姆斯凭《我与梦露的一周》获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

埃迪·雷德梅恩凭《万物理论》摘得奥斯卡影帝。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同龄女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同样是主演商业大IP电影出道的童星,克里斯汀的待遇比艾玛一直差得多。

18岁时,《暮光之城》让她收获了一个世界知名的男友和一批狂热的粉丝,却也顶着“睡不醒”、“面瘫”、“任何表情都像下一秒要吐出来”的演技差名。

网友嘲讽:每个情绪都表现为面瘫

年在拍摄《白雪公主与猎人》时出轨已婚导演,人设崩塌,形象崩坏。

男友罗伯特·帕丁森和她分手,在年“好莱坞最惹人讨厌的演员”投票中,她名列第二。

这段痛苦的时光中,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演艺道路。

蛰伏期后,克里斯汀精心挑选角色,并尝试打破演技天花板。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把我的世界点燃,看它烧成了灰烬。”

她出演的角色大多和自己的个人特质有一定契合(比如都有很“丧”的阴郁一面),但是她会通过微表情的调整,来掌控表达不同的情绪。

加上一直在线的选片眼光,近年精彩作品不少。并且她在片子里的表演,都能得到大多数媒体的认可。

《暮光之城》后,她有漫画色彩浓厚的商业喜剧《美式极端》;

也有细腻温情的家庭剧情片《依然爱丽丝》;

在片中和奥斯卡影后朱利安·摩尔彪戏

还有探讨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文艺片《锡尔斯玛利亚》;

《锡尔斯玛利亚》让她成为首位获得法国凯撒奖的美国女演员

以及用3D/帧、4K解像度,成为电影技术革新代表的《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战事》。

拍摄技术上的变化,其实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很高

而且,大导们都很爱她。

年,她接连合作了伍迪·艾伦、阿萨亚斯以及李安;而他们,都没有注意过《暮光之城》。

李安对她的印象来自于年的小成本影片《荒野生存》;阿萨亚斯盛赞她有美国女演员中难得一见的摩登气质;伍迪·艾伦一开始不相信她能出演《咖啡公社》中色调明媚的女秘书,亲自试镜后才表示了满意。

《咖啡公社》中有复杂恋爱关系的女秘书瓦尼

这就是作品的重要性。

钱钟书说:“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在演员这个行当。

即使克里斯汀因为劈腿,出柜,摆臭脸,奇装异服等花边长期占据新闻版面,但导演们始终认可她“凭作品说话”的实力。

角色成功塑造的背后,是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8小时和自己的“耗劲儿”;也是26岁尝遍顶级名利场滋味,也承受过盛大背叛、奚落和嘲笑后的破茧成蝶。

可以说,在克里斯汀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演员如何褪去她青涩的叛逆,而沉淀为对表演的激情。

而艾玛·沃森,则站在她的反面。

这么多年,即使是她赖于成名的赫敏,及之后的一系列角色,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出两个字——女权。

你可以把这些角色看成一个人,她们大体是理性的,价值观独立,或聪明或优秀,即使身处困境,也从不向权势低头。

这些角色就像是同一个概念的复制品,你当然不能说她们不对,但你看多了,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是的,一个演员身上必须的生动感。

那种真实流动的情感。

表演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打动观众的情感,因而演员在情绪方面应当是敏感、投入的。

《美女与野兽》,我们再一次看到一个假演员。

比如狼群扑上来的时候,艾玛做了一个惊恐的表情。

但是,你能感受到那种命悬一线的紧张氛围吗?

艾玛蜻蜓点水式的表演,让观众难以被剧情的起伏扣动心弦。

再举一个栗子,贝尔和野兽第一次打照面。

注意看艾玛的表情变化——

突然吃了一惊,然后吃惊的表情变弱,愣住。

这,和人物的心理过程时相矛盾的。

真实的反应应该是——

由于光线昏暗,第一眼看到一张模糊的怪脸,条件反射地退后;下一秒意识过来,是一个怪兽,这才开始大吃一惊。

情绪由弱到强。

这一点,原版动画表现得很到位——

贝尔先是后退,捂住嘴,然后惊恐地把头扭到一边。

有人会说,艾玛不害怕狼,不害怕怪兽,是她在诠释时代女性的勇敢。

抱歉,这不是勇敢,是无感。

勇敢是,明明怕得不行,还愿意挺身而出,救出父亲。

但是看艾玛你会有个错觉,她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狼咬不死她,怪兽是多金的王子,王子死了还会复活。

所以,她始终不怕。

艾玛与角色之间,始终隔着一堵墙。

这堵墙,就是她为自己划定的的人设。

我们知道,“演员“和”偶像“的区别在于,前者卖作品,后者卖人设。

“人设”大多是和表演无关的部分(比如“颜值”“性格”“出身”等特质),主打的卖点是和粉丝的“共情”。

而人设的单一性也决定了它的高风险。虽然吸粉快,但一旦做出任何与人设不符的行为,容易引起粉丝反噬;

对演员而言,人设最大的危害还在于,限制了戏路。观众对本人的人设印象越深,对作品形象的感触也就越浅。

而艾玛不断雷同的选片标准,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她究竟是对这个角色感兴趣,还是对这个角色背后代表的意义感兴趣。

她更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请别误会,我也是哈迷,“赫敏”我也喜欢,甚至,再不爱艾玛·沃森的人,也必须承认她的美貌、天赋,及推动女权运动的贡献。

但,再爱艾玛·沃森也很难理直气壮地说,她是一个好演员。

在我看来,一个演员真正应该花心思经营的,始终是他(她)的作品。

作品是1,作品之外的种种声音,是0。

先有1,后面的0才有意义。

奥黛丽·赫本晚年全身心投入公益,为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们奔走,但提起她,我们想到的还有,《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

娜塔莉·波特曼同样高智高才,同样为女权发声,但她也承认,对“花瓶”的恐惧长时间困扰着她,“甚至在毕业12年后,我仍然对自身的价值感到怀疑。”,最后,正是凭借一部正视自卑的《黑天鹅》,打消质疑,完成转型。

这个时代,出一个“你知道TA有多努力”的流量偶像只需要算计,造势,而出一个靠作品说话的好演员,离不开真诚与炙热。

艾玛·沃森现在缺的不是抽象的,端正的价值观。

她缺的是对一个具体的、古怪的角色非理性,甚至失控的代入感。

就像《Hello!树先生》王宝强那只不时翘起但无处安放的手。

就像《星际穿越》马修·麦康纳那场山崩地裂的痛哭。

就像《大话西游》朱茵那行心灰的眼泪。

说到底,我们爱一个人(演员),是爱他(她)真实可感的血肉,而不是爱附着在他(她)身上的概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1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