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12000家门店,年入账1440亿,这
文:秉文
对于李嘉诚,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他的创业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后辈,是蜚声海内外的华人商业大佬。李嘉诚靠房地产发家致富,后来又涉足了其他领域,用六十多年时间在全球超过五十个国家建立起一个惊人的商业帝国,拥有30多万名员工,年收入达数千亿,产业主要覆盖房地产、零售、能源、通讯和基建这五大领域。李嘉诚也因此连续多年蝉联香港首富之位。
对于长江实业集团,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是李嘉诚商业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不过,零售业务在其商业版图中的重要性现在也与日俱增。而鲜为人知的是,大家平时逛商场会看到的屈臣氏,其实就是李嘉诚旗下的。屈臣氏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保健和美容产品零售连锁店,截止年上半年,屈臣氏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已达家,覆盖全国四百七十个城市,新增门店超过家,同比增长10%;而在全球范围内,屈臣氏的门店已经超过1.2万家,并计划每年新开1家新店,主营健康、美容、化妆品和日用品等商品。
屈臣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它的前身是广东大药房。年,广东大药房迁到香港,更名为香港药房。到年,屈臣氏已不再仅仅经营药品和汽水等,还销售化妆品、照相机和其他物品,拓展成为一家百货商店。
到19世纪末,屈臣氏在香港拥有30多家门店,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基本保持着这一规模。直到上世纪60年代,和记黄埔收购了屈臣氏,而李嘉诚又收购了和记黄埔,屈臣氏就这样成为了李嘉诚商业帝国的一部分。
年,屈臣氏正式进入内地市场,迅速抢占内地美容化妆品的市场份额,发展非常迅猛。与此同时,屈臣氏还通过收购世界各地的连锁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长足进展。李嘉诚曾在年的时候打算让屈臣氏独立上市,当时屈臣氏的估值已经高达3,亿港元。
屈臣氏的主要业务发展其实是在欧洲,当时,李嘉诚在欧洲市场大举投资,这让很多国人认为李嘉诚是想把资产转移到欧洲。李嘉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跌,成了只顾利益的“奸商”。因此,李嘉诚只好搁置了原本的上市计划,将自己所持的屈臣氏的25%的股权出让给了新加坡主权基金组织,此举使李嘉诚损失了亿港元。在此之后,屈臣氏的上市计划又多次搁浅。李嘉诚曾表示,他想让屈臣氏在香港和英国上市,而英国方面则以为李嘉诚是想将屈臣氏总部搬到英国。而后,由于香港人对李嘉诚的印象一直没有什么改观,李嘉诚就再未提过这件事。
在获得迅速发展壮大之后,屈臣氏也很快开始走下坡路,业绩甚至出现负增长。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公司实施了实体店扩增的市场战略。但这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其销售额仍然在下滑。那么,屈臣氏的业绩为什么在短短几年间就出现颓势了呢?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屈臣氏的业绩之所以会下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开始崛起,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很大的转变。过去,人们都是去实体店买化妆品等商品,而现在完全可以在网上购物。而且,越来越多的品牌也意识到线上经济的重要性,开始纷纷从线下转到线上,有的时候线上还会有很多优惠活动,因此,消费者不再去实体店消费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性价比的海外产品,外来品牌的渗透,抢走了很多国内消费者。同时,一些消费者也对屈臣氏的主动营销产生了反感。相信逛过屈臣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导购员总是会不厌其烦地向你推荐产品,这极大的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另外,近年来,资生堂等化妆品连锁店在中国迅速崛起,也对屈臣氏的市场份额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挽救业绩,屈臣氏也做了一系列调整,从以利润为导向的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新概念模式;甚至从过去的零售店,变成了集体验、试用、购买一体的综合美妆店。店铺装修更接近网红风,进入店铺后无论消费者是否想购买产品,店铺环境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自拍需求。与此同时,屈臣氏也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推出了“莴苣”应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网上购物服务。此外,屈臣氏还入驻了国内众多电商平台,加大了线上布局的力度。
根据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发布的年度的财报显示,屈臣氏去年的销售额为.9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亿元,同比增长8%。由此可见,屈臣氏的战略调整还是起到一定成效的。未来,屈臣氏能否继续保持业绩增长?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大话企业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