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什么都不如折腾家,让家慢慢生长成最接
让家慢慢生长
一定会长成
最接近主人内心的样子
主播/夏萌,配乐/《Anticipation》《家》
01.
在上海大学跟着王睛川老师学新闻传播的日子里,我结交了一个上海女同学,她聪明伶俐,有着我所不知道的生活盲区。比如她告诉我,外公是如何在屈臣氏帮她领回一堆免费的高档化妆品小样,足足够用半年;她是怎么被母亲在幼年时剪掉了睫毛,让睫毛浓密再生长……
我被她的渊博知识所吸引,当时两个不到20岁的女孩,每天在一起像电线杆上的麻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想阿拉算是不错的旁友了。
某日傍晚,我们路过一排上海石库门老房子,她兴奋地说,“到我家了。”我也有些激动,期待地看着她,幻想走进一个上海囡囡的粉色世界。
夕阳余晖并未照在她的脸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突然沉默了,没有一丁点儿想要邀请我去她私人领地的意思,我所期待的见识她的高档化妆品,打开她的衣柜,翻开她的杂志等一些列女生之间的俏皮活动全部化成了泡影。当时我耿直天真的头脑并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带我绕开了家。
直到毕业前,她坐在食堂里跟我吃着忧伤的散伙饭,才说起“我其实很想邀请你来我家做客,可我们一家三代挤在18平方米的弄堂里,实在让你下不去脚。”
我有点震惊,脑海中丈量着专属于她自己的空间,可能只有大学宿舍的一张床那么大吧。然而她又雀跃的说“等着吧,等我家拆迁的那一天,我们可是位于寸土寸金的卢湾区啊。到换了大房子时候,我再请你来玩。”
她虽信誓旦旦,毕业后的我们却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终究没能真的走进她的家。
但那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外表如何,家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里子。一个人的状态,一个人的真实,都在家中一目了然。
02.
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走进过许多不同人的家里。
去明星的家里做采访,去设计师的家里听他们如何将专业运用其中,去作家家里拜访,去艺术家家里看作品……
我见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在外光鲜亮丽,家中四壁萧条;前一晚参加派对穿过的西装,原封不动地被挂在镜子前,除了它,一切都异常简陋;去过上海一知名作家的老洋房,从地毯到窗帘都印着国外奢侈品的Logo,那是用钱堆砌出来的家装,每一个物品都价值不菲,但也都必须有明显的品牌识别度;我也去过明星家里做采访,不得不寻找看上去不那么土豪的角落,为他塑造良好的形象。
看过了那么多人的家,我也常常思考自己的房子应该怎么去装饰,才最接近我想要的生活。
读到杨绛先生的书,勾勒出了我对家的画像: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时候,我周末常去外公家玩,外公的家是一个被他满植花草树木的四合院,一到春天,院子里姹紫嫣红,植物被他照料得很好,拒人千里之外的仙人掌都开着娇艳欲滴的花朵。
外公常常说,“回到家就把外面的一切关到门外,无论是身上的尘埃,还是心上的烦恼。”他在我眼里是最会过平常日子的人了,成天乐呵呵的,虽然一头白发,面孔却天真像孩子,鹤发童颜。
在屋子里玩捉迷藏,我撒娇地指着他的书柜说,“这些书以后都归我。”外公总是一贯地笑呵呵点头。外公去世后,全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整理书籍便成了我的工作,那是他留给我最后的礼物。
一些线装书,一些简朴的名著,几只毛笔,我打包了几个纸箱快递回上海的家里,也牢记着他的态度,任何时候,丢什么不丢书,留着书就能留个解乏消遣的去处。
在上海我换过三次房子,不管房子大小,都有一间可以堆满书籍的书房。书越来越多,书房越换越宽敞。
现在的家,我比较花心思的地方还是书房,为了能放得下我如山如海的书,采取了整面墙做成书架的设计,为了尺寸适宜,只能请师傅来家里量身定做。
书房连接着阳光房,我特意保留了落地窗,让书房的光线充足地走进来,累了也可以坐在暖暖的阳光里休息,吸饱了氧气。
关上门的那一刻,外面的荣辱都与我无关。有时我一整天都坐在书房里,把一堆乱七八糟的思绪堆砌在纸上,可惜也没能最终能写出些什么。
等待灵感到来的时间格外漫长,窗户开着,风一个劲儿地猛灌,银杏叶由绿转黄而显现渐变的青黄不接,院子里的水缸里死到只剩一条金鱼,光落在地板上,垃圾桶里是拨开的栗子壳,客厅里的灯插着20多个灯泡,忽然灭了一只……
你知道吗,很多时刻就是这样,没有神的君临,没有灵感的从天而降,没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是呆呆地看着时间流逝。一只蛾子扑腾,又一只鱼死了,脸上泛起油光,嘴角起了死皮,傻傻地张着嘴到深夜,这才是我真实的日常。
03.
家可以包容我的失败,也能成就我的梦想。买房的时候,我就幻想以后的家是我的私人美术馆。
中国最早的美术馆就是私人美术馆,我在学校上过一节课讲的就是这个,而且西方认为最早的私人美术馆概念就是中国人自己在家做展,古人邀人来家中欣赏一幅水墨画。
在英国学了艺术,却从来没有机会在国内当一回策展人,我把专业和热情投入在家里。
我希望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性格,我会根据不同的季节更换里面的植物和艺术品,保证自己不会审美疲劳,就像漫步在英国国家画廊,每个流派都有不同颜色的墙面,每个房间的配色来自我喜欢的艺术家巴尔蒂斯。
有次我在WhitworthArtGallery参观,看到整面墙画作拼接在一起,于是我决定自己家里也要有这样一面墙,算是这里的灵感。
尽管我有很多想法,但我坚信专业的力量,所以这回装修在美食博主糯米情书的推荐下,我认识了室内设计师Stefny,她帮我把很多想法都实现了出来。
我的画是请ArtZhou的团队来挂画的。也许家里不需要这么专业的机构,大概是因为我学的是策展专业,所以特别在意艺术品的摆放,很多艺术家也说,艺术品怎么摆放本身就是艺术。
我已经很多年不买时尚杂志了,唯一在买的只有家居杂志,懂的人现在应该跟我隔着屏幕击掌。
如果你说自己还停留在喜欢买衣服、化妆品阶段,对家装不感冒,那么恭喜你,说明你还很年轻。因为当经历的事情越多,越会觉得只有自己活得舒服,才是货真价实的。
家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家对我而言承担了一部分办公室的职能,只要不出差,只要在国内,我每天在家的时间非常长。
我不是什么伟人,也不是什么英雄,如果放弃折腾家,放弃捏出我想要的生活,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理想生活的样子,我觉得每个人都不用着急,可以慢慢折腾,让家慢慢生长,一定会长成最接近主人内心的样子。
家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它必须很包容,超过空间的概念,既能包容我堆积如山的书,又能容纳我这些年旅居英国的收藏。折腾到最后,家自然成为归所,是我们去到很远的地方还是想回来的地方,是我们在外风吹雨打一想到就会温暖的地方。
本文作者:祝羽捷。本文配图均由祝羽捷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