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会员节1拖12隐秘的力量在释
王如晨/文
“喜马拉雅会员宠爱节”今日就要结束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喜马拉雅注定会创造一个行业纪录。
不是说最终会卖多少会员费。虽然15日下午刚开售1小时,销量就已突破份,而喜马拉雅还限定了最高售卖额度,即60万份。我们说的是一种出色的形式。
此前多年,行业有太多跨界会员营销案,却从来没有过如此开放、业态多元且具有规模化的会员权益大会盟。即便BAT以及拥有强大超级IP与分发能力的国际巨头,也未曾有过。
表面看,这是一个“买1得13”或“1拖12”的会员礼包。它如此这般:用户以最低元购买喜马拉雅会员年卡,即可免费获得爱奇艺、腾讯视频、京东PLUS、网易云音乐黑胶VIP、唯品会、必胜客、西贝莜面村、奇迹小说、喜马拉雅儿童、肯德基等公司的会员年卡,以及芒果TV与屈臣氏的会员月卡。
你或许仍觉得这不过一个简单营销案。喜马拉雅年就设立了会员节。
但我想说,“买1得13”或“1拖12”背后,既是一种行业趋势,也是一种破除壁垒的商业能力。经此一役,喜马拉雅平台的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展露无遗。
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那就需要注意以下话题:
一、已成“孤岛经济”、透支消费的行业会员制。
二、从简单跨界到会盟:消费升级与场景革命。
三、为什么是喜马拉雅?
四、一种隐秘的商业诉求。
“会员制”本是个好东西。它有利于服务分层,建立稳定的客群关系,带来确定性的运营成效。出色的会员制能反映一个平台号召力与精细化运营能力。
但泛滥的会员制弊端也很明显。人的消费时长与消费力有限,行业供给充满差异,每家不可能都提供所谓全品类、全优质服务。独立的会员体系形成“孤岛经济”,割裂需求,透支肥力,制造巨大浪费。你将上述13家平台相关会员费加总,会得出一个近元的数据。
泛滥的会员经济导致服务机制扭曲。许多平台不过简单包装服务,刺激营销,薅羊毛。若说去年某类平台“超前点播”案粗暴变现还算有些口实,一些行业直接就靠“会员制”忽悠甚至欺诈了。美容、健身、理发、教育行业案例层出不穷。疫情期,这趋势已明显加重。
当然有很多化解策略。过去常见的就是联合营销、跨界营销。喜马拉雅几年来案例亦甚多。上述12家企业,与它多有个案合作。而它合作领域不止数字内容、电商、本地生活,还有各种线下机构,甚至大型商圈、产业带。
此次“喜马拉雅会员宠爱节”,并未涵盖喜马拉雅所有合作案类型,但兼有数字内容、电商、餐饮、健康等领域,算是一次多元合拢。此前,其他平台未曾有过如此会盟。
这背后反映了消费升级与场景构建动向。“会员宠爱节”以一种出色的形式做出了探索。开售1小时突破10万份的热销成绩,验证了一种不同过往普通联合营销的成效。
我们说这是消费升级下的场景构建动向甚至“场景革命”,别觉得夸张。这趋势于其他平台亦早有洞察与实践。
亚马逊会员制与场景构建很经典,本地阿里也是。年阿里88VIP推出时,被称为“一号工程”。这背后渲染了会员服务的多样性与完整性。与阿里数字经济体版图、商业操作系统理念异曲同工。事实上,最近几年,整个淘系特崇尚交叉营销,背后有消费洞察与新供给。
前几天最新案例,阿里与网易云音乐合作,以联营形式再度丰富了会员体系,也是一种开放动向。
腾讯过去几年的动向也有类似。不过,限于业务模式,于文娱领域更擅长。
那么,回到一个核心话题:既然巨头们都有相关洞察与实践动向,今日会盟为何是喜马拉雅?
这可以分两层看:一是巨头们为何不能;二是喜马拉雅的能力分析。
阿里、腾讯这类平台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容与服务品类。前者很多都是自身独立业务,会员体系可在底层打通。虽不能说完美,至少国内难有独立匹敌的平台。后者文娱强势,借助连接,也能建立开放合作,只是诸多合作不可能真正在底层打通。
无论阿里、腾讯还是京东、拼多多、美团,因体量够大,且都会渗透对方地盘,除了腾讯的连接,很多都不可能形成多样性的开放合作,巨头之间,“孤岛”效应反映最明显。譬如阿里,怎么可能会与腾讯、京东PLUS、美团、拼多多、唯品会建立什么会员体系联合营销合作呢?
这就出现了一种“结构洞”。谁来填补?必须是那种相对独立、中性、与各个“孤岛”都能兼容、互渗的平台,它就像会员经济的HUB。
喜马拉雅就是这样的平台。
你可能纳闷,凭什么说它有1拖12、填补结构洞的能力?
这与它的行业定位、商业立场、策略选择、现有地位深有关联。
要看到喜马拉雅着眼的音频“声态圈”的独特价值。声音、音频之于行业,过去更多属于独立的内容与媒体形态,今日音频,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没有侵略感的场景构建利器。
与音频比,其他任何媒体形式,无论文字、图片、视频,都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离不开眼睛。视觉服务对时间与心智的占领,直接侵入,从而导致了实现过程中有较多约束。此外,社会上绝大部分服务,无法脱离人的肢体参与。
而声音几乎可渗透所有生产、生活、娱乐、消费场景。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曾用“平行世界”描述音频与其他场景的关系,极形象,它凸显了声音、音频作为强大的连接器的价值,也展现了喜马拉雅的开放特质。
这种特质,正是喜马拉雅能主导如此多元、开放、规模化的会员权益会盟的内在逻辑。
当然,仅靠这种合理定位远远不够。你必须拥有强大的体系支撑,尤其是数据、技术、商业以及生态构建的能力。
经过8年发展,喜马拉雅早已变身全球“耳朵经济”的引领者、一个兼容PGC、UGC服务模式的开放的平台。在“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指引下,它发展出海量的音频内容、庞大的6亿用户,并为万主播实现了创业梦想。围绕它,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复杂、多元、系统、富有“双创”孵化能力的“声态体系”。
独立、中性的气质,强大的连接、生态支撑,与消费升级趋势碰撞,就会出现场景革命。此次,12家公司嫁接喜马拉雅平台会员体系,的确展示了后者的探索能力。
你可能认为,既然如此富有价值,其他玩家也可进来啊。我们确实已看到诸多案例。除了独立的荔枝、蜻蜓们外,腾讯、头条相关业务早已设立。
处于领先的喜马拉雅面临挑战。不过,决定最后格局的因素不在于体量大,而在于:一是立场,必须独立中性,能持续填补上述“结构洞”;二、战略定力、专业维度以及整个生态化的能力。
8年来,余建军不断强调要做一个“音频生态”。当然,立足“声态”,并非意味着整个平台只有音频,喜马拉雅已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内容品类,渗透多端,并借出色的双边平台机制与“双创”机制触达各种社会化服务,包括2B部分。
要意识到,喜马拉雅也是一家数据、智能支撑的基础设施企业。
无论喜马拉雅最后能否成就传奇,割裂的“孤岛经济”时代,巨头反而很难发展出类似它的形态。腾讯之前已有失败案例。字节跳动很强,但在其整个体系里,音频不可能成为核心主导业态。而若要寻求独立、开放,着力瓦解喜马拉雅们的地位,那它与字节之间的关系也必定瓦解,商业初心若只是为了战胜别人,那有什么意义呢?
这绝非庸俗辩证法。类似的生态博弈与商业逻辑,于互联网业早已习见。它能反映出行业创新的规律尤其大小公司创新的路径选择。
当然,还是要看到喜马拉雅带给上述各家的具体支持。喜马拉雅营收体量还算不上大,整体还是中型互联网企业,但6亿用户却是一个巨头的规模。而且,从数据画像看,更集中在一二线市场,属于整个社会最富认知、创新、消费力的群体。
如此,会员体系联合营销,不仅可以创造出色、多元、完整的场景体验,更是有利于为其他伙伴导流,带来更多确定性的商业成效。
本质上,“喜马拉雅会员宠爱节”也是喜马拉雅消费者资产的运营与开放。
若未来合作加深,音频服务也会成为其他内容平台IP开掘与转化的核心品类。你体会一下为何当初喜马拉雅重金参与《三体》的音频内容重构。它着眼的绝非个案,而有建立一套数字时代的音频内容标准的用意。那些拥有视频、文学、动漫等内容资源的平台,与它之间,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要意识到,音频内容是诸多数字内容从非结构走向结构化的关键一步,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刚性需求。
同时,面对必胜客、西贝莜面、肯德基之类的实体商家,以及商圈、产业带等范畴,喜马拉雅则完全可以沉淀整个2B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音频业操作系统”。
当然,今日合作远不够完善、理想。因为,这种联合营销,虽然在会员权益层面能够共享,但底层更多数据、技术并没有真正打通,账户体系更不用说。我们看到,一些权益归属仍要回到上述12家平台去实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入口。它们也不可能诞生一个集中的商业平台,独立运营多家会员体系。
不过,未来,随着更多数据智能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普及,这类合作会更具信任,从而产生更大的协同商业成效。
即便如此,“会员宠爱节”仍是一种出色的探索机制。于喜马拉雅而言,1拖12,更是展示了开放的音频生态体系的价值。
事实上,这种探索与近来许多平台“去中心化”的合作案也有共振。甚至是消费升级趋势于供给端的不同呈现。由于多数单一平台品类服务有限,或供应链不够完善,多元嫁接就成了一种趋势。
这也是疫后被大规模激活的关键动向。
当然,还是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