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最大药店曾沦为日军饮料厂,如今却以推
提到最擅长忽悠的导购,多数人都会理所当然地想到屈臣氏。
屈臣氏的导购一口忽悠话术神乎其技,狗皮膏药般的粘人技巧更是不可小觑。
年时网上曾经疯传,年庚子之乱,义和团在屈臣氏的北京大栅栏分号纵火。
网友们纷纷讥讽:一定是导购话多又黏人,惹急了义和团。
图:纵火事件仅是书中所提及
屈臣氏百年前就被纵火或许只是小说剧情。
但其百年老店的身份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已有岁高龄了。
或许许多人的认知里,屈臣氏本是矿泉水品牌,又或是女性天堂。
只是不多人知道,百年前的屈臣氏却是一家药店。
图:watsons
尽管屈臣氏的企业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叫做皮尔森和李文斯顿的两位医生便在澳门开设了“澳门药房”。
当时西药生意已经颇具市场,只是国门尚未被列强打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思想越发严重。
为此,原本开放的四个港口城市,只余下广州作为唯一合法的外贸口岸。
图:屈臣氏集团 于是“澳门药房”只得来到广州谋发展,改名“广州大药房”。
哪想不过几年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便临近尾声,香港沦为了英国殖民地。
这个屈臣氏的前身便在那时,又从广州转战香港,名字也由原来的“广州大药房”更名“香港大药房”。
他们还在香港建起一座汽水工厂,计划在药店卖汽水。
药店卖汽水,这可不只是“香港大药房”的专利。
在当时,汽水可是只在药店供应,现在奉劝你少喝点碳酸饮料的医师,在当时可都是调汽水的一把好手。
当时叫做JohnMathews的英国人发明了苏打水机器,规模化生产的苏打水变得越发受欢迎。
“香港大药房”的苏打水也颇为畅销。
图:苏打水机器
大约10年后,一位叫做托马斯·博思维·华森的苏格兰医生,也从澳门前来香港发展。
华森医生在香港混的是风生水起,并参与香港大药房的业务中,成为众多股东中的一人。
只是华森医生出于身体问题决定回国,便将自己在香港大药房的股份让给了擅长药学的侄子亚历山大·斯科文·华森(A.S.Watson)。
小华森凭借药学专长,只用了两年时间,成为了香港大药房的核心管理者之一。
香港大药房在小华森的带领之下成长迅速,还成为了当时的港督和爱丁堡公爵的御用药房。
小华森还成立了奖学金用以支持香港本地的医疗事业,孙中山便是获奖者之一。
图:孙中山
到了年,香港大药房更是随了小华森的名字,更名叫做A.S.WatsonCompany。
而根据粤语翻译,A.S.WatsonCompany便是译作屈臣氏公司。
小华森改完了名字似乎已经心满意足,随即将这间公司转交给了汉弗莱和亨特两位医生。
汉弗莱和亨特同样也是经商的天才,他们着力发展当时正红红火火的汽水,更是拿到了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在华经销权。
他们大手笔投资建设新的汽水工厂,产品多达六种,占领了大片市场。
同时,他们还开始向中国内地和海外扩张,一家家汽水工厂不断建成。
屈臣氏公司的发家之路,甚至让人怀疑当年学医的不会经商是不是会被嘲笑。
另外,在汉弗莱和亨特的运作下,屈臣氏在清朝官员之间也是名声极好。
它们的上海分店曾出一本广告册,名为《惠济全书》,其中重点便是刊印包括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17位清朝大官的题字匾额。
想想大官所写“妙手回春”、“海西仙药”、“慧心仁术”的匾额,能给当时的百姓多少购买的动力?
屈臣氏扩张速度不算太快,但到了19世纪末也已经拥有了35家分店。
相比起来,产品数量的变化更加明显,从一开始汽水和药品为主,到后来增加了化妆品、照相机、食品等主营产品约种,此时的屈臣氏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药店。
年,屈臣氏成为了第15家在香港公司注册处注册的公司。
图:注册证书
屈臣氏的江湖地位自不必说,到了20世纪初,屈臣氏已经是远东最大的药房。
当时许多国人也同样眼热西药行业的巨大利润,纷纷入行开始抢夺市场。
只是华商力量实在太微小,这主要也是局限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政策与规定。
华商从西方进口西药价格较高,而关税、行贿的开支也是一笔巨大开销。
为了节省开支,华商同样学习屈臣氏,无所不卖,甚至发挥国人copy的特长,照着医学典籍自己做药。
华商生活之不易,尽皆体现于此。
而得益于不平等条约,外国商人不用缴纳关税,大大提高了生存力。
同样的产品比起华商,价格有着巨大优势,多出来的钱就是刊登一下广告也还有余。
再加上屈臣氏在外资之间也是老字号,琐碎的市场竞争对它没有多大影响。
但一直顺风顺水的屈臣氏始终是要栽跟头的。
当时国际形势动荡,屈臣氏也跟着受到影响,一战爆发前,屈臣氏为了自保,只保留了中国香港的业务。
因此也给了其他华商、洋厂机会,市场份额临时缩了水。
图:一战战壕里的士兵
后来二战时,屈臣氏正为自己百年诞辰庆生,香港守军骤然投降,日军随后进驻香港。
日军丝毫不犹豫,飞快地强行接管了屈臣氏的药房与工厂。
那家以历史悠久的汽水厂直接被划到了日本海军名下,改称为“日本海军饮料制造厂”。
汽水和蒸馏水的生产销售顿时无法为继。
尽管二战胜利,屈臣氏重新回收了自己的产业,但这并没有让屈臣氏再次容光焕发。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英国商人在英国的经济颓势中已无力管理屈臣氏。
随后在年,华商李嘉诚收购了屈臣氏公司。
没想到兜兜转转,这家从香港发家的“远东第一药房”最终还是到了国人手里。
屈臣氏从创立至今走过了年,它的成长史映射了时代的特征。
比如药店卖汽水便是迎合全球汽水兴旺。
同时它成长于中西医药文化交融的时期,开药店成了当时最“时髦”的事情。
而在战争时期的迅速萎缩,和再度兴旺恰恰如同我国由弱变强的过程。
更有趣的是,几代老板皆是弃医从商,竟能成就一番事业。
卖药卖成百货店,还开了中国第一家汽水店,卖汽水都卖到日本军方觊觎。
而如今屈臣氏竟已经从一家西药房成长成“全球最大的国际保健及美容零售商”。
屈臣氏百年的发展其实使用行动,传授我们一些道理:
卖药不如卖饮料,卖饮料比不过卖化妆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27.html